甘肅欣和環境檢測有限責任公司
ADD:蘭州市高新區定連園區國 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
這幾天,甘肅省生態環境廳“‘兩山’回響”活動推出的震撼短片《重塑祁連山》,刷屏了甘肅人的朋友圈。鏡頭里,曾經瘡痍的礦山披上盎然綠意,雪豹矯健的身影重現巖壁,清澈的雪水蜿蜒流淌……每一幀畫面,都是對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.生動的詮釋。
這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,更是一部用決心、汗水與科技書寫的生態涅槃史詩。作為扎根甘肅、服務本土的環境守護者,欣和檢測深知這份“重塑”背后的精準環境檢測如同無聲的“綠色密碼”,貫穿了祁連山從“刮骨療傷”到“生命回響”的全過程。
1. 雷霆行動,清零歷史欠賬
回望2017年,中央環保督察的警鐘長鳴,祁連山生態問題觸目驚心。礦山無序開采、草場退化、水源告急,關停144宗礦業權、拆除25個違規旅游項目,這場問責風暴,揭開了祁連山生態破壞的“蓋子”,也開啟了祁連山近半個世紀以來.大規模的生態環境整治。甘肅省高度重視,迅速行動,這雷霆萬鈞的決策背后,離不開科學、詳實的環境本底數據支撐,2018年,全省共搬遷核心區農牧民149戶,關停退出144宗礦業權,完成42座水電站的分類處置。2020年底,涉及的8大類31項整改任務中,有21項已全部完成,其余10項納入日常工作持續推進。2023年,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考核結果再次獲得“..”。
2. 系統修復,檢測是“療效”標尺
經過多年的努力,祁連山的生態環境已實現從“由亂到治”的歷史性轉變。祁連山地區75.36萬公頃林地森林蓄積量持續增加,75.27萬公頃草原生態穩定性不斷增強,5.21萬公頃水域面積更加穩定。植被生長狀況明顯改善,曾經罕見的野生動物再次重現。
在生態修復方面,甘肅省在環境檢測方面運用地面采樣、遙感解譯、自動化監測站點等技術手段和系列創新舉措,持續追蹤著各項指標,如土壤重金屬含量變化評估礦山修復區風險消減,草原植被覆蓋度與生物量衡量生態恢復活力,地表水、地下水水質(如pH、溶解氧、特定污染物)守護“中華水塔”的純凈,衛星遙感、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等信息技術構建了“天上看、空中探、地面查”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管格。
3. 長效守護,智慧監測筑牢“防火墻”
如今,祁連山保護已邁入“常態長效”新階段。甘肅省構建的“智慧化環境監測體系”成為守護成果的核心防線。接入高分衛星、資源衛星數據,每月自動掃描保護區全域,識別植被退化、違規建筑、礦山復綠動態,精度達米級。全省配備37臺環保專用無人機,通過激光雷達與多光譜成像,立體監測高危邊坡穩定性、礦區植被恢復率。建成549個智能監測站點,覆蓋水源地、礦區、林草區,打造地面物聯網絡。將保護區全域劃為禁止開發紅線區,對周邊30公里內企業....安裝在線監測設備。
4. 綠色發展,檢測賦能“金山銀山”
祁連山的重生,不僅在于生態修復,更在于“綠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銀山”的轉化。今年也是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,從生態治理的攻堅克難到綠色產業的創新發展,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的智慧正在各地實踐中熠熠生輝。在這綠色轉型浪潮中,環境檢測是不可或缺的基石,在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估中保障景區可持續發展,在新能源項目環評與施工期環境監理中護航綠色基建,在碳匯項目監測、報告與核查中為碳交易提供堅實數據基礎。
祁連山的生態修復之路,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。從“問責風暴”到“綠色重生”,從“千瘡百孔”到“滿山蒼綠”,祁連山的生態修復不僅改變了當地生態環境,也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,但生態治理是一項長期任務。未來,甘肅省將繼續以“兩山”理念為指引,繼續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理念,不斷鞏固和提升生態修復成果,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,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甘肅力量。
更多.新進展可在“祁連山國家公園官網”、“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官網”進行查詢。